十九大后的经济格局走向分析 -凯发登录
导读:
十九大提出了新的历史方位、主要矛盾、理论结晶和新“三步走”战略。十九大后的经济格局可能是:经济有底线(6.5%),供给侧改革从减法转向加法,消费升级、高端制造(5g、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是未来重点。
正文:
“十九大”报告全篇分十三个部分,涉及经济的论述是:(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五)、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一、新判断:历史方位、主要矛盾、理论结晶和新“三步走”
(一)新的历史方位,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1)意味着“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2)意味着“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3)意味着“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36年来的改变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1981年以来的改变,1981 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再往前是1956 年中共八大提出:“当前主要矛盾不再是阶级斗争,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矛盾的变化意味着:
1)“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这个判断也是历史性的判断。这说明,从以前的重总量转化为未来的重结构;从以前的重增长到未来的重发展;从以前的重需求到未来的供需并重。
2)“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美好生活需要”,内涵放宽了,层次提高了,更多重视人的感受和人的发展,美好生活可以包括物质、文化还有蓝天白云的自然环境、政治参与感、社会安全感、分配公平感等;“落后的社会生产”变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即生产力的发展已经从“寡”进入到“不均”的阶段,不再是总量问题,而是分配、结构和协调问题。
(三)党的新的理论结晶: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意味着未来的五年,政策等有相对的延续性,决定着中长期的资产配置可以相对积极。
第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新是以“四个伟大”领纲的。“实现伟大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伟大斗争”—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三,以十四条阐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这十四条基本方略中,比较新的是第九、第十、第十三。具体如下:(1)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3)坚持全面深化改革;(4)坚持新发展理念;(5)坚持人民当家作主;(6)坚持全面依法治国;(7)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8)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9)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726讲话中,强调的三大任务—“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相一致,环保将成为影响宏观决策的重大变量);(10)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11)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12)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13)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新型大国外交理念);(14)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四)新“三步走”战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十九大到2049年分成了三个阶段,形成新的“三步走”:
1)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内涵是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等,核心目标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3)2035到本世纪中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各种文明全面提升,全面实现现代化。此处增加的是“美丽”,还是环保及生态文明建设。
二、十九大后的经济及政策:经济有底线,供给侧改革从减法转向加法,消费升级、高端制造是未来重点
新“三步走”战略安排中,从现在起到2020年,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存在两个量化约束和三个主要任务。
1、两个量化约束:gdp和城乡人均收入翻一番
直接决定了2018年、2019年、2020年三年经济增速“底线”。以gdp翻番的标准来看,理论上未来三年或只需年均6.3%的增速就可以实现目标(假设2017年gdp增长率为6.9%)。但以人均收入翻番标准来看,按照发改委的说法,增长任务则更重些、更难些。当前政府要“决战决胜”2020年的目标,实践中不可能设定刚刚好的目标,因此,经济的政策底应该在6.5%左右。
2、三大任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和污染防治
在不增加增量风险的基础上,尽力消弭存量风险。“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和污染防治”三大任务的攻坚战过程中,金融去杠杆、房地产严调控、环保高压等决定了经济有顶。经济将继续在6.5%-7%的超窄空间中波动。
3、对消费和投资的表述有新的界定:消费是促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投资是优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
报告指出,“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
未来,经济结构中消费的贡献和占比将更大,伴随居民收入的提高及扶贫的纵深推进,消费升级将逐步体现,这也呼应提高供给质量。今年以来,汽车领域的消费升级较为明显,高端车如奔驰、宝马的销售增速远高于总体增速;医疗、教育等领域也呈现消费升级迹象,带动cpi回升。
长期以来投资对中国的经济贡献巨大,往后看投资的角色和定位发生变化,即投资是为了优化供给结构,因此投资增速较快的一定是有利于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的高端产能,比如高端装备制造业,从图1可以看出,装备制造业(通用、专用机械设备、计算机、电子、通信和仪器仪表等)投资1-8月累计的增速8.2%,高于轻工业和高耗能行业。
图1: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速较快
资料来源:wind,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4、财政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下阶段整体仍是积极,但会更加侧重“积极有效”,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货币政策仍实施稳健中性而不会放松。报告指出“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
中央和地方关系更加具体,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匹配的制度,但支出责任需要财力匹配,尤其是在营改增后地方政府缺乏充足税源的背景下,因此财力协调是亮点,转移支付更加规范。
长期以来,金融改革受到财政改革滞后的制约,若无财政改革的配合,金融改革难以深入,大量不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行为和准财政绑架金融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体系,十九大报告增加了“标准科学、约束有力”,且实施绩效管理,与金融工作会议中的“举债终身负责”结合,长期的预算软约束有望得到解决。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十九大提出“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地方税体系从“完善”到“健全”,没有涉及更多关于房产税和直接税的表述,预计房产税短期内难以出台。
报告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由于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因此货币的扩张不太可能,且金融资源要向实体经济倾斜。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在政策的双支柱是对金融工作会议的再次认定,金融稳定委员会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5、总体上,十九大相较十八大在经济改革上更加强调供给侧改革与现代化的经济体系,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供给侧改革将从减法转向加法
关于经济改革的标题由十八大的“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变为十九大的“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是全面的,包括经济体系,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城乡融合发展。
十八大就经济论述的方面如下:(一)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五)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十九大就经济论述的方面如下:(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五)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六)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结合具体内容得知:
一是会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服务“实体经济”,“三去一降一补”仍会持续,但重点将从减少走向加法。
二是将启动新一轮工业革命,高端制造、先进制造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将是主攻方向。
三是雄安新区将是对内区域战略的着力点,一带一路是对外发展的主方针。
三是报告提出了四个中国建设任务,分别是平安中国、美丽中国、数字中国、健康中国,其中只有健康中国是明确为战略,而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康中国时的表述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四是报告提出了12个强国建设要求,分别是制造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海洋强国、贸易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其中只有人才强国被明确为战略,是从现在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坚持的七大战略之一,因此人力资源建设将在未来中发挥更重大的作用。
三、逐句解读十九大对“经济”的论述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发展实体经济,制造业是重要抓手,尤其在各国纷纷大力发展制造业的全球背景下,中国制造2025提出后越发受到重视),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重点提出了三个产业)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重点提出了六个领域)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战略看多新工业革命,布局“大制造“。参见国君宏观报告《新工业革命叠加全球朱格拉周期,中国制造走向强国时代》)。
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三去一降一补还要坚持,但重点可能从减法转移到加法)。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前期中央下发了弘扬企业家精神的文件,再次重申企业家精神,企业家做大做强企业才是经济的动力)。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次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土地改革加速推进,加快土地流转,一方面让农民享受收益,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集约化经营)。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首次明确再延长三十年,给农民吃了定心丸,农村稳定)。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支撑消费对经济的贡献)。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首次提出乡村治理体系,“治理”意味着处理多元关系,更加包容)。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协调发展实质上是对主要矛盾中不均衡发展的呼应,解决问题)。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雄安新区承载着京津冀一体化及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重要任务,未来五年将大发展,雄安的发展将极大带动中国经济发展)。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五)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国企混改、合并的目标是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国企尤其是央企混改和合并还将进行)。
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
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未来,经济结构中消费的贡献和占比将更大,伴随居民收入的提高及扶贫的纵深推进,消费升级将逐步体现,这也呼应提供供给质量)。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长期以来投资对中国的经济贡献巨大,往后看投资的角色和定位发生变化,即投资是为了优化供给结构,因此投资增速较快的一定是有利于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的高端产能,比如高端装备制造业,具体体现在前文所述的领域和产业)。
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中央和地方关系更加具体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匹配的制度,但支出责任需要财力匹配,尤其是在营改增后地方缺乏税源的背景下,因此财力协调是亮点,转移支付更加规范)。
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长期以来,金融改革受到财政改革滞后的制约,财政改革不配合,金融改革难以深入,大量不规范的地方政府行为和准财政绑架金融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此处增加了“标准科学、约束有力”,且实施绩效管理,与金融工作会议中的“举债终身负责”结合,长期的预算软约束有望得到解决)。
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表述是“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地方税体系从“完善”到“健全”,没有涉及更多关于房产税和直接税的表述,预计房产税短期内难以出台)。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双支柱是对金融工作会议的认定),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六)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凡是在我国境内注册的企业,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加大西部开放力度。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附录:“十九大”报告框架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
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
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
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
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
(一)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四)坚持新发展理念。
(五)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六)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八)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九)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十一)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十二)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十三)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十四)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五、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五)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六)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二)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
(三)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
(四)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五)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
(六)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五)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八、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二)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
(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五)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六)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七)有效维护国家安全。
九、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一)推进绿色发展。
(二)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三)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四)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十、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十一、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十二、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十三、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一)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二)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
(三)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五)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六)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七)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八)全面增强执政本领。